壳背网蝽

Cochlochila lewisi   Scott
   

  27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虫:雄虫体长3-5—3.8毫米,宽2.O—2.2毫米,雌虫体长4.O—4.2毫米,宽2.3—2.4毫米。头黑色,复眼后方杏黄色,5枚头刺灰白。复眼黑色。触角黄褐,第3节色稍浅,第4节端半褐色。小颊褐色,腹缘黄褐。喙黄褐色,末端黑褐。前胸背板黑色,头兜、领、纵脊、三角突及侧背板灰黄色,侧背板中部有褐色宽带斑,后部网脉褐色。前翅灰白色,半透明,具褐色“X”形斑。腹面黑褐色,仅中、后胸腹板纵沟侧脊、前胸及后胸侧片的后缘灰白色。足浅黄褐,跗节端及爪褐色。头部短小,大部分被头兜所覆盖,小颊宽叶状,具3—4列小室;喙伸达中足基节后缘,触角第3节最细,第4节被灰白色毛,各节长为0.1:0.1:1.4:0.4毫米。头兜较小,屋脊形,侧面观稍长于头的前端。前胸背板密被均匀分布的刻点,三角突具大的方形小室,中纵脊纵贯背板的全长,具一列大形小室;二纵脊窄叶状;短小,八字形排列在三角突的前缘,具一列小室;侧背板十分发达,向侧上方强烈扩展并翻卷于背板之上,呈螺壳状,外缘前端接近中纵脊,向后逐渐分开,至中部向外侧强烈分离,形成一圆柱形或耳状空隙,空隙后端内缘常形成一锐角状侧突。前翅长于腹部末端,两侧缘基部强烈的向内弯曲,端部分离,前缘域前半翘起,具1—2列小室,最宽处具2列方形小室;亚前缘域约与前缘域等宽,几与翅面垂直,最宽处具4列小室,中域最宽,具5—6列小室;亚前缘域及中域之间的纵脉于中部及端部向上高隆,呈两个小坡状突起;膜域约与中域等宽,但长于中域。中胸腹板纵沟侧脊,窄长叶状,彼此平行,具2列小室,后胸腹板纵沟侧脊短叶状,呈倒八字形排列,不具臭腺沟孔。雌虫第7腹板中央具一褐色扁圆形片状结构。

国外分布

日本,朝鲜,原苏联。属古北区系。

国内分布

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云南(西双版纳)、西藏(樟木口岸、察隅)

经济意义

在西藏樟木口岸的野葫芦上采到。6月下旬至7月下旬所见多为成虫。